還記得,國高中時期朋友們總是在比誰比較成熟或者是親戚們間的稱讚總是成熟長成熟短。
“校園裡女生打扮的入時,男生呢則是潮流當道“
若不跟隨著世俗,那某就僅剩被群體否定的份;其實,入時、潮流,都可稱為表現成長到了某一個階段的展演典範。
傳播理論有SPP展演典範,那是在說網路世代,也是再說我們,這群"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
意指1990年代後出生的嬰兒。
這群人,也就是我們這群人,通常擁有很強的展演慾望,希望周遭的人群注意我們、討論我們,
追隨時代下的產物,不管是科技、穿著、飲食。
所以我們拿iphone拿android,這裡我不認為android就和HTC劃上等號,個人對這個品牌抱持著自我的成見,
android陣營除了台灣人熟悉的HTC外還有許許多多知名的大廠,我就不在此贅述了。
這是一種追隨的表徵,同時,也是在社會中展演的一種方式。
在Buckingham "童年之死"一書中,早已定義了我們這群數位原住民的成長模式,
活在電子媒介產物下的兒童,媒介帶來的影響是早熟、社會化程度普遍提高。

我自認為,從小在擁有一座後山的家庭成長的經驗會帶給我與眾不同的發展模式,也許我不會那麼早就被社會的影響,
太早懂得一些社會的眉角,這裡也不是想說我懂得很多,只是說比一般的朋友懂得多一些些;
人們煩惱的根源幾乎都來自於社會中的人群、社會中的階級,絕大部份的人群指的是天天相處的同事/主管、表面良好的朋友。
身為學生,也許不應該也不需要有這些煩惱,就算有,也只要放在心上隨著時間淡去,
有時候身邊的朋友人們真的會很疑惑我為什麼要想這麼多做那麼多,
他們總說"人家不會這樣覺得"、"人家不會在意啦"之類的話語,
"若有一場臨時不克參與的活動,我想請在場的大家喝杯飲料吃個東西是基本的"我心裡這麼想著這麼做著。

有時候我真的很不喜歡這種社會化的思維,我說我自己,
但,這就像符號義,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概念。
深植社會。

我不斷的提醒我自己,用金錢能解決的事情都算小事,
真正麻煩的是用錢也解決不了的,
那除了需要智慧外還得多些手腕。
老話一句,
用錢能解決的事情,何樂不為? 
錢,再賺就有了。
用錢也買不到的東西,那真的是再多錢也枉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kemy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